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3-10-15 15:47:26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此文共2678字]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转变,这种命题特点给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也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将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为例,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 ……此处隐藏1471个字……探究:讨论对本专题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分析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撰写“印象叙说”报告。这种做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发散思维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感悟,而且还锻炼了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运用比较法,形成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要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要学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而且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经过新课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重大历史事实,在复习课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古今、中外历史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笔者打算在复习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后,复习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然后进行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相同点与不同点,探讨对今天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的认同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目标之中,将三维目标的实现作为贯穿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使核心素养的教学常规化,普遍化。

《浅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此文共267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灵思文秘网 www.lingsiz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