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帝借一双手》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向上帝借一双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星空下,我品读了一篇题为《向上帝借一双手》的文章,不由得对其中的主人公产生了钦佩之情,并自我反省。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此文的主要内容:朱彦夫成了特残军人后,渐从沮丧变得坚毅、向上。他在跌撞中学会生活自理,又拖着残躯带领乡亲们富裕山村。老年,他在无手脚,视力差,未上学的恶劣条件下写出了著作《极限人生》。
有这样一名人名言:要追求就要付出代价,要成功就会有痛苦。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悟懂了此话蕴含的道理。是的,朱彦夫是一个特残人,然而他信念在握,热情永不泯灭。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一颗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心,打破了诸多“不可能”。一个残疾人,竟能如此坚持不懈,乐观向上,怎么能不让人钦佩?一个残疾人,竟能做出许多难以想象的奇迹,怎能不让人钦佩?是的,追梦的道路崎岖漫长,但他不彷徨,他坚持努力,他成功了!我钦佩他那敢于追梦,不懈,执著的奋取精神!
同时,我也静下心自省。我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我应该朝气蓬勃。然而不,我没有做到。我总是在失败后灰心丧气,想放弃拼搏。考砸了,我只会痛哭流涕。落选了,我只会自怨自艾。更有甚者:一次,我表演弹钢琴,可突然忘谱,羞愧难当的我跑出了音乐室,一个人在外边,无声地哭泣,掐自己手上的肉!特残人朱彦夫在奋斗中 ……此处隐藏534个字……有的“口书书法家”的称号,面对罩在他身上的耀眼光环,我却分明看到了一条不知流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流过多少血的艰辛道路。那里面,有为练习走路、跑步而不断跌倒的境况,有为坚持练字而从臂膀(和志刚是从截手再截臂的)、口内流出的鲜血,有为了自立生活而发明和锻炼穿衣、
吃饭、解手的尴尬和艰毅,有为了生计而奔波在昆明、丽江各处的落寞与酸楚……30多年时间,作者就这么一路走来,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作者2007年春书写的一段话,“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似乎这段话在汶川大地震后十分流行,说的是灾民的自立,而和志刚先生这几十年的历练,不更感人和振奋人吗?
在书中和志刚是一个责任心很重的人,责任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他的责任心表现在对家人、朋友社会,从一个淘气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男人、号丈夫,一个慈善机构的重要人物,责任心使他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从容,造就了七彩的人生。
我们还要学习他感恩的心,他感恩父母及兄弟姐妹为他操透了心,感恩社会上各种机构对他啊的帮助和关怀,感恩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像村里一位老爷爷的话他都一直记在心里,使他感动。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存动力,有了感恩的心,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能对生活有信心。
掩卷而思。我脑海里总回荡着和志刚的感慨,他不回避曾经“吃过苦,彷徨过,失败过”,他还“自己封闭过自己”,也有“大部分日子都在平淡中度过”,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了,有了今天的成功和自立。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问题是,你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把自己的脚跟站稳”,才能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成就未来。